人走"茶"应凉
周末喝茶聊天,听朋友说起他们局长退休两年多后来局里为亲戚办事,因涉嫌违规,最后没有办成。局长很不高兴,临走时对过去的部下嘀咕了四个字:人走茶凉。
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话“人走茶凉”,源自朱元亮辑注校正的明刊本《青楼韵语》,原句是:来的都是客,全凭钱一囊,相逢开口笑,过后不思量,人一走,茶就凉。意指双方都是虚情假意,势利有加,不用真心。
抛开青楼的特殊性不说,“人走茶凉”其实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。客人来了,倒杯热茶招待,客人走了,没喝完的热茶自然慢慢就凉了。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,后来却被引申指世情的势利,所谓“世态炎凉”,与“过河拆桥”、“忘恩负义”等画上等号。
这与中国一向发达的“感恩文化”不无关系。羊羔跪乳,乌鸦反哺,做人更应该重情义、懂感恩,这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、温馨和安宁的重要纽带。但凡事都有个度,一旦极端,就未免有些荒唐。唐代科举考试,考生得中进士后,对本无学业师承的主考官自称门生,投靠攀附援引之意明显。官场因此分宗立派,同门相护,利益均沾,若背叛师门,必遭千夫所指。本文开头所举例子之所以会引发“人走茶凉”的感叹,说明这种无原则的官场“感恩”余毒仍远未肃清。
现实生活中,也确有一些视权位为私器的官员,虽然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,仍然贪权恋栈、滥发“余威”,一旦其非分之举和无理要求被拒绝,便恼羞成怒,动辄指责他人“不讲感情”、“忘恩负义”,感慨“人走茶凉”。如此说来,官场的“茶凉”、“茶热”还真是个值得警惕的问题。
据我观察,在位时公道正派、清正廉洁的官员,退休后不会在意“茶凉”、“茶热”,倒是那些喜欢弄权、张扬威势的人,对此特别敏感。因此,人文学者胡文辉先生指出,官场的“人走茶凉”的确是势利,但这也是民主,甚至可以说,民主社会正需要“人走茶凉”。公开倡导“人走茶凉”的还有《人民日报》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。1998年,刚从总编辑职位上退下来的范先生公开著文说:“一直想就‘人走茶凉’之说发点议论,但心存顾虑,因为那时还在‘台上’,怕遭‘站着说话不腰疼’之讥。现在角色转换,到了‘台下’,似乎可以‘叟言无忌’了。”在发了一通“人走茶必凉”的议论后,范先生还自作打油诗一首以抒怀:“人走自然茶就凉,不凉反而不正常,只要留得真情在,纵然成冰又何妨?”
人们倡导官场的“人走茶凉”,体现了对盘根错节的官场弊端一种难得的清醒共识。对待“人走茶凉”的不同态度,反映了一个人不同的思想境界。只要权力观端正,上下交往健康纯洁,就会欣然面对并接受这种符合规律的“人走茶凉”。也正因为“人走茶凉”,为官者在台上时才会多一些自我约束。如果哪位官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,还一味要求别人“跪乳”、“反哺”,倒要小心了。(何况)